讲到中医里的“虚实”,其实就是说身体有没有“东西”,有的是“实”,少的是“虚”。这“东西”指的可以是邪气,也可以是正气。比如外头来的风寒湿热,往往来势凶猛,多半属于“实”;而身体自己慢慢虚弱,气血精津不足,那就是“虚”了。病在表,就是感冒发烧那种,多是外来的实邪;病在里,就是脏腑里面虚了,比如吃不下饭、容易累、夜里盗汗。辨虚实,不就是为了判断病根在那儿,该不该补、该不该泻嘛。如果邪气实太过,就要设法把它赶出去;要是正气太虚了,那就得设法扶住它、补上去。
但凡治病,最要紧的是先看元气怎么样。就像打仗一样,不管敌人多强,自己兵马如果已经疲惫不堪,那就是输定了。实症虽然也可怕,可真要怕的是身体底子虚,尤其是年老体弱、久病之后那种,往往一不小心就救不回来。所以,医生看病,先看这个人元气还有多少,然后才管邪气有多重。要是病是实的,却错当成虚的去补,还可以慢慢调回来;可如果是虚的,却误当成实的去攻,那就可能要命了。总的说来,虚实这个事儿,再怎么变化,也逃不过脉象。脉要是真有力、有神,那才是实;要是看起来有点力气,其实中空虚浮,那是假实;脉都软弱无神了,甚至全无气力,那就是虚了,千万不能搞错。
外面表层的实症,常见的像是发热、头疼、身上酸痛、怕热、怕冷,或者穿不住衣服、打冷战。如果是寒气束住了表层,就不会出汗;要是火邪太盛,可能还会长疮流脓。有时候身体红肿、又痛又热,那是营卫有热;有时候酸酸的、肌肉拘紧,那是经络里有寒。这些表实,来的都挺突然,也容易看出来,但治疗也要分清寒热,比如寒就该温,热就该清。不能一概而论。
要是病在里面,也就是“里实”,那就更复杂了。有的人肚子胀胀的疼,有的吃不下饭、肚子里觉得硬块一团,有的拉不出屎,有的喘不上气,心里烦躁坐立不安,晚上睡不着觉。这些都可能是气血运行不畅,卡在里面了,或者是寒邪热毒深入脏腑,堵在那儿了。治疗的时候,不是光看症状,还得找根源:是热毒?是寒湿?是痰饮?还是气滞血瘀?用药时该通的通,该清的清,有时还要配合补法疏解。不能光想着泻,也不能只会补,得两边兼顾。
再说“阳实”“阴实”,讲的是阴阳的偏盛。阳实的症状通常是发热、怕热、面红、口渴、脉洪有力;阴实的则是怕冷、身体僵硬、疼痛有定、手脚冷。气实就表现为呼吸粗重、说话声大、有火气,看起来挺有力气但脉也硬硬的;血实的就不一样了,多是局部胀痛、肿块硬结,这种多半得化瘀破结才行。这些情况不能混看,阳实可能得清热泄火,阴实可能得温散寒邪,诊断不清就容易治错。
说到五脏的实证,也各有各的表现。心实呢,往往是火盛,表现出来就爱笑,笑得莫名其妙还不收口;肝实的人常常两胁胀痛,腹部也会疼,而且动不动就发脾气,爱怒;脾实的人呢,肚子胀、打嗝放屁、身体沉重,这多是湿困脾阳不运;肺实就容易咳嗽、气喘、胸口发闷,因为肺气往上冲了;肾实的情况多半是下焦有问题,像是尿少、尿不畅、大便干结,或者腰膝酸胀、下腹坠胀,甚至发热出汗。这些实症看似厉害,但只要元气还在,治起来也不是难事。关键是不能把实症当虚治,那样非但治不好,还会误了病机。
辨虚实,是中医诊断里最根本的事情。补也好,泻也罢,都要看得准虚实才行。有时候虚实还会交错,比如一个人脉象浮大,身体却疲倦乏力,那可能是虚中夹实;又或者看起来火气大,其实底子是阴虚火旺。治病不能光看表面,要透过症状看本质。一旦分错虚实,就容易南辕北辙,治得越久越糟糕。所以说,辨虚实这一步,万万马虎不得。
加杠杆炒股票,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,众和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