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瑜和孙策被后世誉为“江东双璧”,他们不仅是主公与臣子之间的关系,更是深厚的朋友与亲戚。两人相互扶持的日子久了,几乎无所不谈,心意相通。遗憾的是,命运对孙策过于残酷,他在仅二十六岁的年纪便早早离世,令周瑜与江东的未来都蒙上了一层阴影。孙策的早逝,无疑是东吴的一大损失。
当周瑜得知孙策去世的消息时,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,但他并没有急于独自一人回去悼念,而是带着自己的军队一同赶赴。这一举动,值得深思。为何周瑜要带着军队回来,而非仅仅亲自前往?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,周瑜对孙策的忠诚以及他所肩负的责任。他的行动背后,是对江东未来局势的深远考虑。两人即使身世迥异,周瑜出生于世家,而孙策则是出生贫寒,但他们却因真挚的情谊和互相的信任,打破了阶级的隔阂,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。
展开剩余77%实际上,周瑜与孙策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他们年少时的相识。当时的他们,尚未被权力和金钱所迷惑,性格纯真,单纯的友谊是他们心灵的纽带。周瑜与孙策的友情,不仅仅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上,更因为两人在年轻时已经深知彼此的优点和缺点。回想孙坚北伐时,周瑜主动帮助孙策,将他的家人安置在自己家乡,体现了他对孙策的真挚情感。孙策感激涕零,周瑜更是尽心尽力地照顾他和他的家人,二人的友情愈加深厚。
然而,命运并没有给孙策太多的喘息机会。孙坚死后,孙策不得不肩负起家族的重任。这一时期,孙策陷入了重重困境,不仅要面临外敌的威胁,更要解决内部的权力斗争。在他最为困难的时刻,周瑜并未袖手旁观。周瑜带着粮草船只,为孙策解燃眉之急,此举让孙策心生感激,也为未来周瑜在东吴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。
东吴的政治局势极为复杂。孙策起初依赖袁术的势力,而袁术在当时的三国局势中并不被看好。孙策在此背景下自立门户,迅速扩展自己的势力。然而,他与袁术的关系仍旧颇为复杂,许多人并不认同他这样年轻的小辈能担当起重任。更为棘手的是,孙策的父亲和叔叔们虽为权力核心的一部分,但在孙策面前却未必愿意听从他的指挥。在这一乱局中,孙策尚且不能独当一面,因此他需要的是能够团结一切力量的人,而周瑜正是那个可靠的盟友。
虽然孙策一度得到自己父亲的“太守”身份,但实际上,他的地位与周围的“太守”们相差无几。内部权力分配的不均,导致了各方心思不齐。孙策虽然才智过人,却仍未能真正稳固自己的权力基础。他的早逝,正是未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结果。
在临终时,孙策对谁将继承他的权力非常犹豫。传统上,继位者应该是孙策的儿子,但由于孙策的儿子年纪尚幼,无法担负如此重的责任。因此,孙策不得不考虑将权力传给其他人。孙策最为看重的是张昭,于是他求助于张昭的意见。张昭果断建议将权力传给孙翊,因为他认为孙翊具备领袖的潜质,能够引领东吴走向更远的未来。然而,孙策的心思却并不完全认同张昭的建议,他更倾向于将权力交给二弟孙权。孙策认为,孙权性格沉稳,不如孙翊那般张扬,但也能稳重地应对复杂的局面。
孙策最终按照自己的意愿,决定将大权交给孙权,并且在临终时明确表示:“若仲谋不任事者,君便自取之。”这句话为孙权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也给了张昭极大的权力。在孙策去世后,孙权尽管处于非常复杂的权力斗争中,但他的决策权并未受到大臣们的质疑。事实上,正是因为周瑜的支持,孙权得以稳固自己的位置。周瑜作为孙策最为亲近的将领,他的信任和支持成为孙权能够坐稳江东主公之位的关键。
当周瑜去世后,孙权最终继位成为东吴的皇帝,他回顾过往,不禁感慨:“孤非周公瑾,不帝矣!”若不是周瑜的支持和帮助,孙权可能早就被政敌击倒,甚至可能永远无法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。周瑜的智慧、忠诚和勇气,不仅改变了东吴的历史,也为孙权的未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杠杆炒股票,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,众和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